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民法典实施,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青年法治宣传教育。不仅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服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这一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着力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让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创新青少年普法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
强化党委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法治工作,是高校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任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高校普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高校党委要认真履行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主体责任和把关定向职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和各部门、各学院、教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同部署、同落实、一体推进,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明确分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责任领导,严格按照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普法领导责任。要发挥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关键少数”率先垂范作用,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解决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推动普法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推进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普及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思政课法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立足思政课程特点,用好思政课堂,培育大学生现代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思政课,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结合形势政策教育、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从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劳动教育等不同角度切入,形成培育法治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用好专业课堂。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的训练,实现法治意识培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结合育人目标,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注重挖掘、梳理、提炼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法治宣传教育元素。要注重日常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坚持依法管理学生事务,提高依法治校水平,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用法治的理念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同时、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扩展法治知识储备,在实践课堂中融入法治元素,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还要利用好思政第二课堂。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法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要充分用好学生党支部、团支部这个阵地。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严守纪律和规矩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活动中,以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式、有趣的载体,凸显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培育氛围,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活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学习法治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要把法治宣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体验等普法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规则意识,领悟契约精神,自觉弘扬公序良俗,努力成为在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良好的依法执政、依法行事、依法办事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